目前位置 > 首頁 > 退休先準備 > 財富規劃 > 保險規劃

長照險

儲蓄險

2019/09/21

不想長照拖累家人 40歲前保障、投資兼備的保單怎規劃?

吳嘉揚
瀏覽數:13272

長照到底要花多少錢?她失智失能10年,看護費破400萬...不想拖累家人,退休記得多做1件事

一般人對於退休的美好想像都是:「掙脫工作綁架,沒有瑣事纏身,愛幹什麼就幹什麼......。」許多人說,最好到閉眼那一天剛好把錢花光光。殘酷的是,萬一重病,活得不好又死不了,一人拖垮一家子。規劃退休財務時,一定要將此風險考慮在內,不能忽略「保險」這一工具。

社會版新聞常出現「長照悲歌」,因家人久病,受不了龐大的精神壓力和財務壓力,行兇後自首的案例層出不窮。長照到底有多燒錢?

吳媽媽失智、失能,在南部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住超過10年,看護費用超過400萬元張老太太遷居台北,生病後的照護費,10年也花掉千萬元以上。這兩個案例,家人都很無奈且持續燒錢中。

最晚40歲規劃退休
保險可防禦亦可投資

完整財務規劃的重要一哩路,一定要有保險的保護。至於是要拿來當財務的「消極防禦工具」還是「積極投資工具」,就看個人的需求。

用保險規劃退休金,該怎麼做?如果還沒開始,最好40歲一定要做這件事情,以保險當退休工具再適合不過。

長期而言是,你的現金會被存下來,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唯一沒跌的資產就是保價金。萬一出事需要理賠時,由保險公司幫忙負擔部分或全部的財務問題,也不會侵蝕你一輩子辛苦所存的積蓄。

一個簡單公式
聰明分配淨盈餘

公式:年收入-年支出(房貸、生活費等)=淨盈餘。 

第一步要先想辦法擁有大的淨盈餘,第二步要檢視投資能力,有能力和沒能力者的做法不同:

1.完全沒有投資能力者

理想的做法是,用淨盈餘的80%額度來做安排。

現金20% (預備金) +儲蓄險40% +保障型保單40%

2.有投資能力者

保守型:10%現金 + 儲蓄險20% + 投資型保單30% + 保障型保單40%

積極型:10%現金+ 儲蓄險10% + 股票基金40% + 保障型保單40%。

如果你已經有很好的保險規劃,或有其他理財工具且投資績效良好,這些比例可以調整。

規劃時,「儲蓄險」可優先考慮「利變型美元商品」,利息較佳,雖有匯率風險,但時間拉長可攤平風險。

「保障型保單」指壽險、殘扶險、實支實付、意外、住院醫療、癌症、手術、重大疾病等。

用保險規劃退休金
5大好處一次搞懂

1.保障未來

保單主要以保障為目的,用現在健康、有財務能力的自己,透過保單照顧未來沒能力的自己或家人

2.理財工具

保單商品多元化之後,保單有壽險、儲蓄等功能,投資型商品和年金險這幾年大賣,尤其是月配息的高收債更受歡迎。 

3.控制功能

保單是要保人的財產,要保人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錢給指定的受益人。好處是不需要納入遺產總額計算,且不受特留分的影響。

4.累積財富

保單增值可累積財富。醫療和長期看護的理賠金,可以避免財富減少。

5.稅務規劃

透過保單可讓財富和平移轉給下一代,可合法節省稅金。當然並非所有保單在任何情況下都免稅,要適當安排「保單險種和保額、要保人和受益人、投資標的、保單購買日期」,可以盡量免除「保單實質課稅」的困擾。

淨資產沒有百萬美金的有錢人,可能用不到上述第5點好處。但我們在做退休規劃時,第1點好處是絕對必要,而第2點好處則是要列入考量的。

保障型保單
這樣規劃很簡單

一張壽險主約附加意外險、意外醫療、實支實付、住院日額、癌症、手術險,這些能夠提供基礎保障。當經濟能力增強,有錢時再加買殘扶險和重大疾病險,生病時才能享有高品質醫療。

有人認為當前的社會保險和全民健保與團體保險即已足夠,不需要再額外買商業保險。我建議,可購買一張殘扶險當主約,附加意外險、實支實付。這樣的保單設計費用不高,可用掉所得稅列舉扣除24000元的額度,也多一層保障。

如果需要高額壽險保障,可以考慮用「投資型保單」當「定期險」,保障40歲到65歲,會比定期險和終身壽險保費便宜許多。

保險都是騙人的?
正確觀念保護自己

購買適當的保險,可以防止家人生活被改變。不瞭解保險的人常大放厥詞,說保險是騙人的,等到拿不出龐大的醫療費時,才後悔不已,實在可惜。

一個有保險觀念的人,會將保費放在年支出的項目中,讓這些「未來的」財富,可以做更多的事。

而沒有保險觀念的人,會將保費視為浪費,當然更不會放在年支出的項目中,萬一風險降臨時,又會耗掉自己許多資產,甚至連累家人,財富水準將會差更多,就是「觀念和選擇」造成的後果。

《延伸閱讀:單身存款3百萬 靠美元保單4年後退休無虞?》

《延伸閱讀:公職官員多愛保險理財? 小英、彭淮南不靠這招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3.56
「複保險」理賠嗎? 實支實付條文釋疑 48歲未婚女,不想當下流老人該怎麼辦? 專家:3步驟教你提早做好理財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