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觀點 > 時事 > 新聞推薦
2019/03/20

壽險運用AI預測保障缺口 保費精算有爭議

好險網/羽聞
瀏覽數:4238

某壽險公司開始以新系統建立AI(人工智慧)預測模型,精準找出近三年無重大疾病理賠紀錄、且有保障缺口的保戶,主動提供簡易告知、免體檢即可投保長照險或增加住院日額。如此運用,對於保戶的保費精算來說,到底是好是壞?而保險在大數據運用上,究竟來到了什麼地步?

從2百萬保戶資料中進行篩選

據了解,該業者先針對投保其「住院費用給付保險附約(HIR)」3年以上,且保單持續有效的200多萬保戶進行篩檢,並強調透過AI分析其既有保戶的醫療照護缺口、收入狀況、投保行為、消費習慣等資訊,從中選出近來並無重大疾病出險的客戶,再提供可加保住院日額及意外身故保障,或長照險的簡易告知與免體檢等消息。

大數據運用早有前例-UBI車險

事實上,前陣子也有國內產險業者,號稱推出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替車主量身打造UBI(Usage-Based Insurance,駕駛行為模式基礎保險)車險保單,不需另行安裝車載機具,僅運用汽車「煞車來令片厚度」及「行駛里程數」雙計費因子結合,就能判斷駕駛人的風險類型與高低,進行保費定價,讓保費更合理,甚至訴求「不涉及個人隱私」。

大數據分析雖能替消費者帶來便利,只要廠商能收集到消費者資料夠多、夠久,就能精準抓出消費者喜好,完全不用等消費者開口,廠商就會主動把消費者「幾乎會買單」的商品送上。

用大數據分析保費定價恐有隱私爭議

然而,因為需要收集消費者大量個人資料,過去也常被指有「侵犯消費者隱私」的問題。以保險透過大數據分析定價來說,過去就曾出現過爭議。

英國資深記者傑克斯‧帕雷帝(Jacques Peretti)曾在去年出版的《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的翻譯書中,以英國Admiral保險公司為例,該公司從2016年就開始「爬」駕駛新手的臉書貼文(例如貼了多少開趴時喝醉的照片),來評估他們對其他駕駛造成的風險,並用此資料來進行車險的定價。

儘管臉書後來阻止該公司繼續利用這些資料定價,但傑克斯反問:「既然保險公司都可以蒐集模糊的照片,再把它們變成『資料』來決定保單,那當提供醫療保險的公司拿到『資料』,例如你上個月吃了幾次麥當勞之後,又會做出什麼事來」?

大數據精算後的保費 仍有看不見的需求

也許,消費者會認為:「保費調降,不是好事嗎」?但是,熟知保險費率精算的人都知道,保險運作就是靠一大群人的危險發生率進行精算,而每一個人只要繳一點錢,當某些人發生危險後,再將保費給付當事人。

簡單來說,保險要能順利運作,必須靠較多「健康(或危險發生率較低)的人」,以及少數「不健康(危險發生率較高)的人」之組合,才能使所有人少繳保費,如此才能使保險運作正常。

令人擔心的是,除了個人隱私的侵犯外,在大數據AI的運用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精算保費—「危險高的人保費貴、危險低的人保費便宜」是沒錯,但也許會發生:真正需要保險的人,恐怕會因為保費很貴,而不願意買;危險發生率低的人,雖然保費便宜,但投保意願可能也不高。

因此,大數據AI在保險業的運用上,目前正方興未艾。在國內保險業的運用上也是如此,目前主要能運用在「客戶行銷」及「風險管理(防理賠詐欺)」上,至於保費精算的運用上,還沒有類似分析案例。

最後,不論是產險公司之前推出的UBI保單,或是「用AI大數據分析保戶醫療缺口」,嚴格來說,仍與「大數據分析精算個別保戶的保費」,有一大段差距,未來的趨勢會怎麼走,還有待保戶們的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台灣人最愛買保險 解讀近15年關鍵大數據》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4.33
無照肇事後的強制險理賠 小心業者不說的問題 投資型保單新增保費 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