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觀點 > 時事 > 新聞推薦
2019/03/14

重症病患的長照去留 病患家屬:沒有標準答案

記者洪文
瀏覽數:3463
重症在床生死去留?《一念》鏡頭對準「全身癱瘓多年病患」吐真心
傅達仁踏上安樂死之路、瓊瑤為丈夫平鑫濤爭取「善終權」以及今年初甫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國內善終議題獲得關注。台灣導演陳志漢曾執導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用不濫情的手法記錄大體捐贈的過程,擅長從死亡談論生命意義,這次新片《一念》拋出「無效醫療」及「生死權」的選項,把鏡頭推進抉擇生死一念的第一線,試著給觀眾一個反思醫療、法律、家庭價值與人生哲學的機會。
 
《一念》深入醫病現場,記錄一位致力於「安寧療護/無效醫療」推廣的吳育政醫師、一位面臨抉擇重症母親生死去留的兒子以及全身癱瘓多年卻意識清晰的青年對於活著和死去,不同處境有不同立場,內心總是上演理性和感情的拉鋸。
陳志漢坦言,在《一念》拍攝初期,記錄病人的一切讓他有種在對方「傷口上撒鹽」的無力感,這種過意不去的愧疚一度讓他萌生放棄的念頭,「本來有想過要不要拍下去,後來自己念頭一轉,如果這些病人的案例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用生命故事當作借鏡,或許就可以避免更多遺憾發生。」
 
總是勇敢地選擇直探禁忌的導演陳志漢,這次與團隊自籌金費,深入拍攝不易的醫院,突破病人與家屬的心房,耗時3年完成了電影《一念》,為的是喚起大家對生命的重視,令人嘆服。
 
《一念》從兩位生命末期病患的故事出發,本片以客觀的視角並搭配黑白的色調呈現,加上病房內呼吸器「噗—嘁—噗—嘁—」、各式醫療儀器運作「嗶—嗶—」聲響,以及病人沉甸甸的呼吸聲,道出醫生、家屬與病人在每個「沒有回頭路」的抉擇之間游移,以及不得不面臨的無奈和矛盾。
不少觀眾一看完電影預告,就非常感同身受地分享:「『幫助他卻會使他難受』這是從事急重症護理人員心中始終擺盪不定的疑問」、「生死議題,無論是誰都會覺得沉重,然卻必定得要經過」。
 
《一念》記錄兩段生命末期病患與醫師、家屬面臨生死的抉擇。仰賴呼吸器維生的病人,他們大部分沒有意識,與外界溝通的唯一管道是心電器上的波形圖。看似獨立的故事卻各自有關聯,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生命的最後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留下或離開都在一念之間。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0
無照肇事後的強制險理賠 小心業者不說的問題 投資型保單新增保費 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