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網邀請您成為我們的VIP
感謝您的評分,已獲得積分1點,可供活動贈品拉霸使用。
文/紀佳妘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之路,當親人過身後,須依法申報遺產稅,卻常常搞不清楚稅法規定,包括哪些財產要計入遺產總額、哪些又可扣除等,一個不小心踩了雷,反而節稅不成,還被追繳滯納金,最常見3種情況帶你一次掌握,想善用保險金節稅的人,掌握投保趁年輕投保、指定受益人等3訣竅準沒錯。
‧死亡前5年內繼承的財產「不計入」遺產有條件
為避免同一筆財產,因短時間內連續繼承一再被課稅,可依法不計入遺產總額中,但前提是「以5年內繼承的財產完成繳納遺產稅者為限」,也就是被繼承人死亡前5年內,繼承的財產已繳納遺產稅的人,可不計入遺產總額,以減輕納稅義務人的負擔。
反過來說,當初如果沒有繳納遺產稅,就沒有一再課稅的問題,因此繼承這筆財產的人,就要將這筆錢列入遺產總額計算,無法適用該規定。國稅局先前曾發現一個案例,一位民眾在2018年8月過世,經核定遺產總額1,500多萬元,遺產淨額為0元,應納遺產稅額也是0元。
不久之後,繼承這位民眾遺產的長子於2020年1月過世,他的遺產中有一大部分來自繼承的資產,雖然符合死亡前5年內繼承的財產,但因當時的遺產稅未達課徵標準,因此不適用此規定,應將所有資產全數併入遺產總額課稅。
值得一提的是,死亡前5年內可依法不計入遺產總額,而在死亡前6至9年內,繼承的財產已繳完遺產稅時,也可按年遞減扣除遺產價額,如前6年扣除80%、前7年扣除60%、前8年扣除40%、前9年扣除20%。
‧死亡遺有父母,每人有123萬元遺產稅扣除額
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國人平均餘命拉長,父母長壽健在已是常態,當遇上父母的壽命比小孩長的情況,在計算遺產稅時,每人有123萬元的扣除額,只要符合規定,檢附「父母的生存證明」,如戶籍謄本,並填報父母的扣除額,就能省下一筆稅負金額。
有一位民眾因她的老公過世,申報遺產稅時,除了列舉自己與2名小孩的配偶扣除額(493萬元)與直系血親卑親屬扣除額(50萬元*2),共593萬元,但國稅局發現,她的公婆仍尚在,因此可再扣父母扣除額246萬元(123萬元*2)。
國稅局表示,民法規定的繼承人除了配偶當然繼承之外,繼承順位依序為直系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前順位繼承人存在,後順位繼承人就沒有繼承權;但遺產稅有關父母扣除額規定與上述民法規定不同,不會因為第一順位(直系卑親屬)已繼承,就不能再列報該項扣除額。
‧死亡前2年內的贈與「列入」遺產
財產移轉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趁早,忽略遺產規劃的重要性,免稅不成反要繳稅。有一位民眾在2018年匯款1,000萬元給配偶,同時也匯200萬元給兒子,由於前者屬於「配偶相互贈與的財產」可依法免稅;後者也在「贈與子女每年免稅額220萬元」範圍內,不須繳稅。
不過,這位民眾不幸在2019年過世,因此贈與給配偶及兒子共1,200萬元現金,屬於「死亡前2年內贈與」的行為,應將這筆錢列入遺產總額申報,如以基本稅率10%計算,且不含其他扣除額,推估遺產稅應納稅額為120萬元。
國稅局指出,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有贈與行為,對象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及其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及其配偶、祖父母等人,則申報遺產稅時,仍應併入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
整體來看,財產移轉應早規劃,除了善用免稅額度之外,也可透過壽險保單來達到傳承的效果,先做好「預留稅源」,屆時也能用這筆保險金繳稅,更能順利繼承家人所留下來的財產,也能減少繼承人對房產、股票等資產價值的糾紛。
但要注意的是,投保壽險相關細節,可能會影響到遺產稅認定,依規定來看,長輩必須同時為要保人及被保險人,且指定受益人(如子女),未來領取身故金時,就不會被課到遺產稅。
除此之外,踩到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的紅線,如有重病投保、躉繳投保、舉債投保、高齡投保、短期投保、鉅額投保、保險給付低於已繳保險費等情況,將認定為有避稅之嫌,反而節稅不成,因此不妨掌握趁年輕投保、定期繳費、指定受益人等訣竅,就能避免被國稅局關注。
保險顧問免費討論區,掌握飆升業績機密!點我加入好險學堂line社群!
即時新聞資訊不漏接》》》快來追蹤好險網 Telegram 頻道
《延伸閱讀》
《5月6大新制一次掌握!綜所稅增2減稅利多 公費新冠疫苗擴大接種對象》
《先天肝血管瘤移植肝臟被拒賠 高院認非「帶病投保」討回27.6萬保險金》
《五月星座運勢/3星座遇職場表現好時機 房產、食安問題要小心!》
文章連結已複製!
您可將連結貼於社群軟體或以訊息發送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