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退休先準備 > 身心準備 > 身體素質
2017/11/21

生死都是大議題阿...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瀏覽數:2117
✸新聞標題:「想安樂死何不自殺」 他悲痛:人並非都能選擇
 
生死不由自己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加入安樂死機構會員,再度掀起社會大眾聚焦相關議題。PTT上有網友不以為然的發問「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遭許多鄉民斥責「沒有同理心」,然而此文也引出重症病患家屬與醫師回應,道出某些時候人無法自主決定生死的無奈。
一名網友談到已故的母親,她過世前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陷入「極重度癱瘓」,後來因為抽痰沒抽乾淨導致肺炎進加護病房,一個月後就走了。「不是每個人到生命關頭的最後,都可以自我選擇」,該網友說,尤其是台灣病態的高臥床率,一個人當生命到了盡頭,真的不是想自殺就可以自殺。他也補充道,雖然母親曾交代不要插管,但由於醫師說若不插管人馬上就走了,他選擇違背母願,後來卻很後悔自己讓母親多痛苦半年。
究竟該不該讓親人氣切、插管,總是難有定論,一名胸腔外科醫師回文指出,其實關鍵在於病患會不會「失能」。「所謂的失能,就是明明還活著,但是他x的甚麼都不能做」,他表示,當老人家表達不想氣切時,真正的意思是「不能救活的疾病,就讓他好好走」。
 
是否失能是關鍵
 
他建議,在做選擇時可以直接問醫生:「如果插管(或是開刀、洗腎…等重大決定),他『失能』的機會有多高?」他說自己上周才看過有臥床到爛瘡的病人,從耳裡夾出蛆,若老人家寧可善終也不願就此失能,「那麼死就不是不能討論、不能接受了。」他感慨,現代醫療讓每個人增加好幾年平均餘命,「但是這些年的壽命,是花在遊山玩水含飴弄孫,還是花在醫院給我們換鼻胃管?」
他也呼籲大家別把氣切汙名化,氣切主要是維持呼吸道清潔、降低呼吸道阻力,比放在嘴裡的氣管內管安全,也不會撐開聲帶,「對於未來會恢復的患者,不能及早拔管,那寧可提早氣切。」他指出氣切的風險很高,可能做好一個拿3千元,失敗被告要賠3千萬,所以外科醫師一般是能推就推。
另外也有網友分享自己今年才專訪過傅達仁加入的安樂死組織,讓他感到驚訝的是,該組織其實致力於防治自殺,接到尋死的電話時,會盡力開導那些人,並轉介到能幫忙解決問題的單位,因為自殺對於當事者與其所愛的人而言,都是可怕的悲劇,而該組織是「支持平靜、遠離痛苦的死亡,而非讓身邊的人都覺得苦不堪言」。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5.00
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安養機構差異在哪裡?一張圖表告訴你 6張圖讓你懂「勞保失能給付」 弄錯請領順序小心少領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