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退休先準備 > 身心準備 > 身體素質
2019/04/09

家有失智者 兩大資源在身邊

吳貞瑩
瀏覽數:19207

提供服務可近性/家有失智者 兩大資源在身邊

再過七年,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個人當中有一人超過65歲,失智、失能風險隨之攀升,以老人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約每12位老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也就是說「你我的鄰居或親人是失智長者」可能成為日常一幕場景。
因應失智人口攀升,台灣在106年底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簡稱失智政策綱領2.0),願景為打造一個能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友善社會,並確保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指出,失智政策綱領2.0具備七大面向策略,除了將失智症列為公衛優先任務之外,降低失智風險,例如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等風險;健全失智症診斷、治療、照護網路等均是極力推動的目標。

薛瑞元表示,衛福部結合各縣市醫事、長照、社福機構與團體等服務單位,共同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而失智共照中心的首要目標是提供可近性,今年依各縣市政府提報,預計從73個提升到86個共照中心,失智據點則從現有350處擴增到450處,同時提升其品質。

家中若有疑似失智者或確診失智,究竟該認識哪些資源協助?

首先是失智據點。
疑似失智或已經確診為失智者,可到據點參加各種認知促進課程,維持社交關係,進而延緩失智與失能。

家屬則可以參與家屬照顧課程,學習失智照顧的技能,以便在居家生活中協助個案維持生活基本功能,減緩退化。此外,據點提供家屬輔導諮商,可以舒緩沈重的照顧壓力。目前全台有350個據點。

失智共照中心和民眾有關係嗎?
目前台灣已有73處。若疑似失智的長者出現在失智據點、社區、醫療院所、衛生所、高齡友善機構、長照機構,一旦發現,都可以轉介至失智共照中心,協助完成確診。

此外,共照中心會陪伴照顧者在失智不同的階段,提供生活照顧、醫療服務諮詢及轉介等服務。

而以上資源,無論家中有否聘用外籍看護照護,仍都可以申請失智共照中心及據點的各項服務。

失智者因腦部變化,可能自己陷於危險,也可能造成別人危險,「打造可近性的失智照護網路之外,對失智者,還有沒有可以做的?」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不時提出這樣的疑問。例如在家煮東西,失火;可能逆向騎車或上高速高路,時有所聞,薛瑞元說,類似這樣的失智症案件,能否在司法傳統精神鑑定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是一項挑戰。

薛瑞元所指的挑戰不僅是法令問題,更多恐怕來自家人擔心失智者形同未爆彈,從此不准長者出門,阻斷社交關係,失智惡化的程度恐將更如溜滑梯。

消極的靠(免責)法規,「提升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與友善態度」才是最積極要做的行動,讓社區民眾了解失智者有哪些行為?需要什麼協助?每個人都做一點,家人可以安心,失智者自己也能避開危險。

衛福部所提倡的失智友善示範社區,去年底共有四處,包括屏東縣竹田鄉、高雄市大寮鄉、台中市中正區以及宜蘭縣壯圍鄉。

如屏東縣竹田鄉以「屏安福」放入智慧科技追蹤裝置,衛生局人員跟失智長者說平安符已經過香,不能隨便拿下,讓家人安心讓長者在社區趴趴走。

高雄市大寮區對照顧者關懷,並且主動提供失智者協助;台北市中正區結合科技「保智小先鋒-Line智能機器人」了解失智症症狀、就醫資訊及友善公車服務;宜蘭縣壯圍鄉美福社區串聯商家、早餐店、學校及宮廟等結合社區各場域組織及鄰里形成失智守護網。明顯可見以鄉鎮模式為主。

但城市居住樣貌不同。「以前是怕賊,找保全來巡邏,現在大樓社區守望相助不只是看顧安全,而是照護。」一棟大樓可能同時住著一、兩百位老人家,有些失能、有些家中有外籍照護移工,讓長照居服員走進去服務,甚至保全公司兼做長照服務,白天能幫忙年輕人帶老人家出來走走,增加社會參與度。

薛瑞元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獨居與雙老人口已經占30%,再過七年,將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過著獨居或雙老的生活模式,若沒有年輕人協助或憑藉電梯等高齡友善設施,長者就會被鎖在家裡,走不出門,若再有疾病、失能,問題更嚴重。而因應這樣的都市模式,衛福部可能改變政策,獎勵民間住宅、社會公宅納入高齡、長照設施。

《延伸閱讀:全台失智人破28萬! 3大市資源多仍無力顧》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2.60
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安養機構差異在哪裡?一張圖表告訴你 6張圖讓你懂「勞保失能給付」 弄錯請領順序小心少領一筆